“感謝勝利女神的到來!”2月16日夜晚,李統(tǒng)敏的微信朋友圈發(fā)出了一條信息。照片上,就在自己天天忙碌的那間面包店中,他從新西蘭烘焙產(chǎn)業(yè)協(xié)會主席的手中接過獎杯和證書——這一次,他終于捧得了大新西蘭十字面包比賽的冠軍獎杯!

李統(tǒng)敏和他烘焙的十字面包
這位地地道道的中國大陸移民,四旬出頭,和太太翁蓮華一起經(jīng)營這間家庭式面包店。兩人來自潮陽地區(qū),在新西蘭的創(chuàng)業(yè)也就是從這間作坊開始,十三四年的時間,兩人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努力奮斗,落地生根,在西方人最為拿手的面包領域開創(chuàng)出屬于自己的一方事業(yè)天地,并成功地拿下冠軍,這一路都是怎么走過來的,很多人都想聽聽他們的故事。
“實在過意不去,連凳子都沒有”
李統(tǒng)敏,英文名Tongmin,太太翁蓮華,英文名Anne,夫妻兩人經(jīng)營的面包店位于奧克蘭市南區(qū)Manurewa的75 Grande Vue Road。
一進店門,就看到一列玻璃柜臺,還有飲料冰箱、收銀機、面包陳列架等。這片售貨區(qū)大約有十多平方米,繞到它的背后,又是一連串的不銹鋼案板桌、大烤箱、餡餅制皮機、洗滌水池、雪柜、儲藏室……前店后廠,整個面包店總面積約有一百多平方米。
記者來到了,夫妻二人連聲抱歉,希望一起出外另找一間咖啡店或餐廳坐下來談話,因為店里連一張凳子也沒有。經(jīng)營者的忙碌辛苦,一個細節(jié)就已經(jīng)反映出來。不過,為了不被外界干擾訪談,主人最終還是依從了記者的意見,挪出三個塑料圓桶鋪上紙巾,三人在廚房空地中間坐下開始談話。但這一聊,也問出了許多背后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
在Manurewa這個區(qū),早些年華人比較少,現(xiàn)在才慢慢多起來。這家面包小店的客戶有西方人也有華人。

各種獲獎證書
小店入門的兩邊墻上,掛著各色獲獎證書。原來,經(jīng)營這一行十多年來,李統(tǒng)敏都在不斷琢磨研究如何做出口味更好的面包,往年十字面包的多屆比賽他一直在參與,也陸續(xù)取得了不少好名次,此外他也參加了其它不同類別的面包點心比賽并獲各種嘉獎。
2017年的大新西蘭十字面包制作比賽中,新西蘭全國從南島到北島有100多名烘焙界高手報名參加。雖然,最終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滿意并向惠靈頓評選中心寄出了成品,但也有30多位行家進入最后的角逐圈。鑒定過程中,評委們仍然是在不知選手姓名、只見參賽編碼的情況下進行盲評。高手如云,最終名列前茅者的差距也不算太遠,但是評委們比較鑒定后一致認同,此款面包的水準更勝一籌,它的味道“喚起了童年的回憶”。

新西蘭烘焙產(chǎn)業(yè)協(xié)會主席為李統(tǒng)敏頒發(fā)獎杯和證書
“從第2名到第1名,我走了10年”
奪得冠軍固然非常高興,但距離上一次獲得第2名,李統(tǒng)敏卻努力了整整10年,回憶起來,在他心中也是一番五味雜陳。
那還是早在2007年,他才入行三年多時間,勤奮、活躍又有靈氣,很多西方客戶都非常欣賞他的手藝,大家鼓勵他:“你的水平是可以參加比賽的!”同時,一位擁有家庭烘焙經(jīng)驗的西方客戶也給予了他有關配方的點撥幫助。那一年,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他烘焙、品嘗、再烘焙、再品嘗,試驗了四五個烤盤約200只面包后,最終挑選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寄了出去。
亞軍的桂冠飛來了,李統(tǒng)敏十分驚喜,遠方的家鄉(xiāng)中國,中央二臺也對他的獲獎情況進行了報道。十年前的他還年輕,感覺自己走路都高興得有點飄起來,他對自己說:再加把勁,明年就會拿冠軍吧!

“真沒想到,越做,就越難,原來這個行當?shù)饶氵M去了,才知道里面的門道竟然這么不容易!”
這些年來,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例如現(xiàn)在,他就正在進行LEVEL4(四級)的培訓。學生們通過郵件收取新的學習資料并進行操作練習,同時,一位德國導師會來到這片地區(qū),進入每位學生的制作坊,一對一現(xiàn)場講解和指導制作面包。導師每兩個月來一次,每次會在李統(tǒng)敏的小店里指導培訓他四五個小時。到了最后階段,學生們需要經(jīng)導師鑒定合格后,才能被放行通過。
那么,是否誰都可以報名學習四級呢?答案是:需要由低階到高階、鑒定合格才行。二級課程依靠本地力量就可完成,當年他就是在奧克蘭完成學習的,今天在Penrose也還有一家培訓機構。而三級課程,他因為之后長年的實際經(jīng)驗和豐富的行業(yè)資歷,通過鑒定認可后直接進入四級。但這個高階的學習,不僅需要遠程從外地延請導師,而且復雜深入,時間長達4年之久!
這些課程教授面包、蛋糕、餅乾以及其它林林總總的點心制作。每攻克一個階段的任務,經(jīng)檢驗合格學生就會得到一項證書。李統(tǒng)敏距離最終畢業(yè)還有約1年時間。他此前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而得知有關的課程信息,參加之后也一直很欣賞這種培訓體系的延續(xù)性。

和妻子Anne一起手捧獎杯
“這一行,過去很少有大陸華人”
如果只是開設面包店,取得食品衛(wèi)生安全證書就可,時間簡短而且近年還有中文講解,此外并無其它的硬性規(guī)定。但待人謙虛的李統(tǒng)敏早早就毅然決定進行系統(tǒng)的深入的專業(yè)學習,卻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行業(yè)不分人種,只要努力認真,無論什么民族或什么國籍都可以成為行家、也都可以爭取冠軍!
不過,參賽人全是新西蘭業(yè)內高手,甚至還有歷經(jīng)兩三代人的烘焙世家,一個華人就算水平再高,又從哪里來的魔力,竟然能在西方的專業(yè)鑒定人士心中勾起那種熟悉親切的兒時回憶?
夫妻兩人異口同聲地給出答案:我們還有客戶??!我們有那么多的老客戶!他們會把感受告訴我們、提出建議,我們會不斷調整和改進……
李統(tǒng)敏進一步解釋說,寄出作品從而參加最終角逐的選手們,無疑都是對自己的當天表現(xiàn)充滿信心的面包師,但很多微小因素仍可能在制作參賽面包的當時造成某些輕微差別,不僅是材料組合與比例的個人把握,還有空氣濕度等方面也會影響發(fā)酵等各個過程,所以,每位選手的自身水平本質上都在伯仲之間,無論誰得第一誰得第二并不能說明什么,畢竟就比賽時的發(fā)揮而言,“運氣”因素實屬人力難以控制。不過這十年時間,他所研究的也是“運氣”和最為微妙的部分——究竟是哪一點點東西,可以最終令客人的舌頭上感覺到:這家的面包有一絲特別之處?!

作西方傳統(tǒng)非常重要的一種節(jié)慶食品,十字面包的特點之一是使用不同的香料,而如何把握這當中的精微差異、如何控制好口感,乃至如何讓余味停留的分寸也能不過不失呢?李統(tǒng)敏就像研習一門藝術一樣,在培訓課程和基礎套路等等之外,不斷提升個人的品鑒能力與創(chuàng)造發(fā)揮水平。這些年他非常注意研究琢磨,在書店看到有關烘烤的書刊就要翻看查找,了解同行是否有更好的點子,然后回到店中他就自己做實驗和研究,同時,每天迎來送往的大量老客戶們也在地道風味方面為他提供了坦誠意見和寶貴建議。
十字面包這個獎項的冠軍獲得者,過去全是西方人,今年是第一次由華人抱走獎杯。而在面包店行業(yè)領域,過去在新西蘭只有西方從業(yè)者,后來雖然有了越南或柬埔寨的華裔后人,但仍然幾乎看不見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的身影。

和父母在一起
“海外立足,第一代最辛苦”
90年代后期移民來到新西蘭時,李統(tǒng)敏夫妻有過艱難的歷程,為了一次面試機會就要步行一小時到半小時,他也曾因痛感英文有限而專門在MIT學習英語,有半年時間依靠妻子一人的收入來生活,“真是一分錢要掰成兩分錢用!”
這兩個普通的打工族,曾分別在大型超市pak n save的蔬果部做包裝與擺貨、在面包店工作等。有了第一個孩子后、家中老人也過來團聚照顧孩子,為了養(yǎng)起一家老小,李統(tǒng)敏開始有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他受到親友經(jīng)營面包店的啟發(fā)和幫助,利用業(yè)余時間在這家店里學習手藝,店主前輩也表示今后愿意繼續(xù)提點幫助他,接著,通過父母資助和貸款,2003年他以10萬紐幣接手了今天這間面包店的生意,另外,也受益于新西蘭本地行業(yè)轉手的一種較好的以老帶新的做法,他得以請求該店的柬埔寨華裔前老板留在店中幫助傳授了兩個月時間的技藝。
創(chuàng)業(yè)之后的營生也并不容易。每天清早四點兩人開始忙碌,六點左右開始接待不斷光顧的客人們,簡單解決午飯后,繼續(xù)忙碌到下午五點才能稍微收手,但他們所看重的飲食行業(yè)的清潔衛(wèi)生又是絕對不能放松的環(huán)節(jié),洗刷、收拾、整理,即使有父母和親戚的幫忙,也要到六七點鐘甚至更晚才能回家。兩人每天的勞動時長是常人工作八小時的近兩倍,難的,不是一天兩天如此,而是要一年又一年早出晚歸。一年當中,他們只在新西蘭幾乎全國休假的圣誕期間休息四周。平常日子里,幸虧家中還有父母幫助照顧孩子和家務,他們對此感到十分幸運,但夫妻兩人最最感傷的,還是覺得虧欠了孩子,因為不能親自帶他們去公園玩耍、共度周末……
做小型生意的老板,多數(shù)需要憑借一己之力擔當所有事務,所以操心自然是加倍的,至于更新設備設施,例如一萬多紐幣的餡餅壓皮機以及烤爐、攪面機等,以及設備一旦維修就需要上千紐幣、上半年淡季收入只有旺季的八成、還有房租水電等等方方面面,當然都是作為老板所需要自己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十多年下來,因工作時間過長、勞作過度,他落下了類似網(wǎng)球手的毛病,有時拿起東西還會突然失力脫手摔落,胳膊和腿部關節(jié)也時常疼痛,太太則因為每天忙著又洗又擦,雙手皮膚開裂,冬季會不時流血。為了能夠多點陪伴孩子,兩人下定決心每周休店一天,但這天也要做些備貨備料后臺工作,不過很欣慰可以照顧一下家里,以及“每周有一天可以多睡2個小時”。
關于在海外立足最大的困難,他認為是語言,或者更深一點說,是文化上的融入,親友們有的從初中起就在本地接受教育,工作和生活相對順利許多,他感嘆說,移民出國,要等到本地出生長大的第二代,才會真正容易起來了。

和可愛的小兒子在一起
“做這一行的華人朋友,都是每天在踏實勤奮地努力工作!”
說到從事這一行的關鍵是什么,他坦言:你一定要能熬得下去。因為,做面包,只是一種興趣愛好——但從事面包店這個行當,是另外一回事。前者講究技術成份,但后者更多是每天的重復操作和對體力的要求,也更考慮市場和經(jīng)營情況,“我們的所有同行也都是這樣的,就算今天再精神不振、生活出現(xiàn)什么狀況,都不能隨意馬虎!你要對上門來的客戶負責,也要對生意贏虧負責,而且你所從事的畢竟是食品行業(yè),如果漫不經(jīng)心、水準不穩(wěn),那就浪費這些食物材料了!”
回顧這些年的歷程,他們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至今,能夠順利成功地堅持下來,都是努力勞動、付出心血而得來的,應當說這件事本身已經(jīng)值得自豪。一家大小過上了安定的日子,自己能夠有一門事業(yè),也正是當初移民時的理想,而且他還能在專業(yè)領域得到本地正宗行家的承認,怎么能說這不是一種成功呢?
但李統(tǒng)敏仍然很謙虛,他說:真的最要多謝這些年幫助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客戶們!而且其實接受采訪我們是有所猶豫的,做人本來就是要謙虛和實在,況且我們非常清楚,這么多同行還有這么多華人移民,大家都很不容易、大家都很努力很用功,華人麵包店同行們都是天沒亮就開工、半夜還在勞動。這次,我們只是想著可能有人希望了解華人移民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情況,同時也希望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這個行業(yè)——這就是:做我們這一行的,每個人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地做事,這里面沒有什么花哨……
到了要和這對勤奮的夫妻說再見的時間了。兩人把記者送到店門外,大家握手告別,夏天的中午陽光燦爛猛烈,但太太Anne的手一接觸卻涼得令人吃驚。夫妻二人連忙解釋:“因為每天都是洗洗刷刷,在水里泡久了,不好意思!”讓人不禁緊緊捂住她冰涼的雙手,對她說:暖一下、好好暖一下!來源:中文先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