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歷史上就有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賞月的習俗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秋最早只是“祭月”節(jié)令,賞月大約是從東漢開始形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中秋迫夜寒”。我國古代在每年莊稼收割的八月,人們都要舉行祭月的儀式,以祈禱豐收。東漢《禮記》中言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當時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種特殊禮制。據(jù)史書記載,秦漢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至唐代以來,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們逐漸將祭月禮制進一步深化,把“祭月”與“賞月”融為一體?!鞍彩分畞y”以后,祭月之風迅速從官宦之家進入平凡百姓家。中秋月圓時,民間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圓形夾餡的甜餅來祭祀月神,借以表示對月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歸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團圓。
后來,月餅就成為一種不依賴于祭祀的節(jié)令食品,這就是在親友團聚的飯桌上吃的一種食物,這時,月餅的象征意義是團圓?!霸嘛灐币辉~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南宋,《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月餅最早被賦予團圓之意是在明代。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每當中秋月亮升起,家家在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從早期的記載還可見到,月餅一開始就是相互饋贈的社交禮物,而且分量頗大,必須眾人分而食之,蘊含了中國倫常與共食制度的精神,和現(xiàn)代月餅愈做愈小的趨勢大相徑庭。由明代至清代,這種大月餅還盛行了幾百年。
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jié)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制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賞月,敘述無遺。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有很多,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應該說,吃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一種民俗,可除此之外,中秋節(jié)還有許多民俗。例如,在唐代,祭月、賞月、玩月的風俗為文人雅士們重視;北宋的中秋夜,滿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說出心愿;從南宋開始,民間就以月餅相贈,取“團圓美滿”之義;到了明清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走月亮、舞草龍等有趣的風俗。可見,中秋的民俗是豐富多彩的。而這些民俗,成了中秋文化的重要載體。多了解中秋民俗,增強對中秋節(jié)的認知,承傳中秋文化,利于增強民族傳統(tǒng)的認同,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
經(jīng)過歷史的演變,月餅的內(nèi)涵豐富了,身份提高了,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食品,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吃月餅,實際吃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情感!中秋節(jié)吃月餅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但遺憾的是,如今的中秋節(jié),月餅的商業(yè)外延被無限放大。月餅成為人們送禮的工具,“吃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吃?!敝星锕?jié)原有的文化味、親情味,被濃濃的商業(yè)氣息沖淡了。
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民族文化長期沉淀的結(jié)果。月餅不僅承載著中秋節(jié)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極濃的人情味道,更傳承著古老和淳樸的中國文化。在物質(zhì)程度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只有讓中秋節(jié)回歸本真,讓月餅不再“變味”,才能讓傳統(tǒng)節(jié)日煥發(fā)生機和活力。
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