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槌先生是臺灣糕餅業(yè)的傳奇人物,是鹿港糕點的根源,后來才開枝散葉,啟動了鹿港的茶食盛世。
清光緒年間,泉州糕點名師鄭槌16歲來臺灣。他身懷糕餅技藝絕學,據(jù)說帶了一本各式茶點制作的配方秘籍,所制口感絕佳,更能創(chuàng)新口味,曾獲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朝代的褒獎。
清代鹿港多富商,那個年代,富裕人家才能常吃甜點;也只有富庶繁榮的地方,糕餅業(yè)才會發(fā)達。豬油粩、鳳眼糕,都是鹿港著名的茶點。起初,鄭槌與鹿港黃姓雇主一起合作,1877年成立了“玉珍齋餅鋪”,以綠豆糕、芝麻糕、杏仁糕和各式麻粩聞名。玉珍齋后來拆伙,鄭槌另創(chuàng)立“鄭興珍餅鋪”、“鄭玉珍餅鋪”;“玉珍”乃有新、舊之分。莊嵩(1880-1938)《鹿江竹枝詞》其中一首:“醒脾兩盒豬油荖/爽口三包鳳眼糕/一樣玉珍新與舊/各將牌匾競爭高”。
1887年鄭槌研發(fā)出鳳眼糕。鳳眼糕是一種很迷你的糕點,每塊約寸半,中間寬、兩端尖細,形狀似鳳眼,色澤潔白。主要原料是糯米、白糖、香料、豬油,拌勻后倒入糕模炊熟。它只能以手工制作,機器生產(chǎn)會因熱而溶化砂糖,令成品變硬。傳統(tǒng)做工相當講究:先置白糖于地窖半年,令其發(fā)酵成糖絲,再混合糯米粉,以模具塑形蒸熟;全程不可加水,以免成品容易粉碎。鳳眼糕香濃繞舌,在1907年曾獲東京博覽會獎狀。
早期鳳眼糕只有一種口味,雪白,甜味單調(diào)。如今日趨多元,有十多種口味。鄭氏到第二代分家,鄭旺接手“鄭興珍”,鄭興另創(chuàng)“鄭玉珍”。
我較常去鄭玉珍在鹿港老街成立的店,乃第四代鄭瑞棻及夫婿洪敏騰經(jīng)營,這間店面原是百年前鹿港最大船頭行“泉合利”舊址,百年老屋輝映百年糕餅。開發(fā)的產(chǎn)品種類甚多,大別為糕類、餅類、粩類及其他。鄭玉珍如今已成為鹿港的地標甜點,除了伴手禮,另提供家傳豬、雞、魚老模具給顧客DIY制作糕餅。其鳳眼糕不僅口味正宗,更特別的是用紙張包裝,乃傳統(tǒng)的鳳眼糕呈現(xiàn)形式。
古代可能以唐人最愛吃餅,當時宮廷中就以餅為日常主食。餅食流行,可能跟整個時代篤信佛教有關(guān),唐文宗時,曾用胡餅款待日本僧人圓仁。白居易居住長安時學會作胡餅,《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可見胡餅如何盛行,“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是長安城里的“輔興坊”,是胡餅專賣店。
鳳眼糕是鹿港的地標甜點,全臺灣也只有鹿港才有。洪炎秋曾贊嘆:“這種糕干,甜度適宜,色澤又佳,入口即散,能夠使舌尖發(fā)生一種芬芳冰冷的快感,實在是很高雅的茶點”。
“入口即化”是世俗化美食家掛在嘴上的形容詞,任何軟糯的東西都套用它,搞得這四個字變成陳腔濫調(diào)。
鳳眼糕是口感綿密的茶食,質(zhì)地極其細膩,一口一個含在口里,很快被唾液融化,真的是入口即化。那種化開的芳香,好像舌頭自己產(chǎn)生的。
吃鳳眼糕宜品茗,宣讀詩,宜談心。不難想象當時鹿港的騷人墨客吟詩唱和,喝茶,吃鳳眼糕之愜意。它碰觸即碎,須謹慎制作包裝,細心送入嘴里品味,那是精致文化的典型。更是已然落入尋常百姓家的貴族式文化。它代表一種美學的境界,一種富庶人家的縮影。
我是鄭槌的粉絲,仰慕他的才華和開創(chuàng)能量。這年頭流行說文創(chuàng),這個也文創(chuàng)那個也文創(chuàng),好像全臺灣到處都在文創(chuàng),很多人更開班授徒講文創(chuàng)。我本來以為我知道創(chuàng)意是什么。如果大家都那么有創(chuàng)意,那么鄭槌就沒有創(chuàng)意。
來源:深圳新聞網(wǎng)-深圳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