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七夕節(jié),做好“撒吃狗糧”的準備了嗎?不過今天這篇甜蜜手冊并非七夕餐廳大餐指南,看多了老套的蛋糕紅酒,何不換一種方式過一個中式傳統(tǒng)的浪漫節(jié)日。
除了美味的西點,實際上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流傳的甜蜜滋味也大有講究,在專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裝一份精致繽紛的點心匣子,心意和新意雙雙送上,絕對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甜蜜體驗。今天鳳凰旅游賞味用一套中式點心迎接浪漫七夕節(jié),個中甜蜜才下舌頭,又上心頭。
(travel_ifeng), 回復“賞味”收取
再過三日,又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jié),腦海里自動跳出“情人節(jié)”三個字?醒醒吧,今天這篇文章不是什么浪漫大餐“虐狗”指南,因為最早的七夕節(jié)從來就與情人無關。

中國傳統(tǒng)乞巧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七夕節(jié),也叫“乞巧節(jié)”、“七姐誕”,是古時姑娘們在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向織女星祈愿,希望自己能夠更加心靈手巧的日子。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早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便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通常祈愿婦女會在庭中擺設香案,盛出瓜果,望空焚香膜拜,在月色下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jié)里總少不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此后,七夕節(jié)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了關聯(lián),多出些浪漫主義,加上現(xiàn)代商家的炒作,七夕便成了情侶間每年必過的“中國情人節(jié)”。其實無所謂真假情人節(jié),也無所謂有伴或單身,在七夕當日為自己找些甜蜜自然錯不了,畢竟就連天上的織女星也要吃一口人間的瓜果小點。

不過既然是過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何不試著避開老套的蛋糕紅酒,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流傳的甜蜜滋味大有講究,用一套中式點心迎接浪漫節(jié)日,個中甜蜜才下舌頭,又上心頭。

中式點心的技藝
中式點心,講究點之于心。中國自古便是飲食文化大國,即便一枚小小點心的制作工藝,也歷經(jīng)了數(shù)代制糕人的鉆研與傳承。中式糕點講究眼尖心細,在復雜繁瑣的過程里,糕點師傅憑著一雙巧手和簡單工具,將自己對食物的敬意和生活的熱情傾注于其間,吃到糕點的人也在絲絲甜蜜之中體味到制糕人的心意。


一名能工巧匠、一顆惜物之心,用舌尖美食表點點心意,想來便是“點心”的真諦,也是其美感之所在。

與西點有所區(qū)別,中式糕點在制作過程中運用的工具并不復雜,但卻獨具美感,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木質(zhì)的餅印模具。溫潤的木頭上雕出栩栩如生的花草瓜果、龍鳳鳥蝶……精美的紋飾經(jīng)由壓印、敲打、覆膜等手藝印刻在點心表面,每一件都是可食用的藝術品。

因為做的是入口的食物,模具的材料自然馬虎不得。杜梨、核桃、棗木、白松、柞木、櫸木……原木應適于纂刻、不易變形,再起稿、雕刻。模具中的紋樣需要用到不同的刀法,大多表現(xiàn)吉祥興旺的美好寓意,比如常見的葫蘆便代表“福祿”,從雕刻工藝到造型、花樣、刀法都十分講究,即便在如今的工藝水平下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也正是這些傳承了千百年的老手藝,承載了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化,并將它們轉化為甜蜜點心,送入口中。

中式南北點的滋味
在神州大地上流傳了千年的糕點凝結著老一輩人幸福生活的味覺記憶,也不斷融匯著這一代甜牙齒們對“甜蜜”的新式理解。

中式點心遍布中國大江南北,講究就地取材、應季而食,每一方水土都孕育出獨具魅力的甜品:中原的傳統(tǒng)、江浙的精致、港澳的新奇……在你的家鄉(xiāng),是哪一種甜味?

華北
在京津冀一帶,傳統(tǒng)甜品好像也沾染著皇家氣息,溫厚大氣,古樸之間不失雅致的氣韻。在用料上以軟糯彈牙的糯米為主,油炸出來的質(zhì)感自然是人氣之選,諸如炸糕、糖耳朵……咬一口香酥,沒有什么特殊的調(diào)味,在嘴里越嚼越香。當然,天子腳下的點心總有幾分精細,蕓豆卷、核桃酪、豌豆黃這類宮廷細點,如今傳到“尋常百姓家”,依舊是大眾心愛的味道。

京味點心
| 豌豆黃
每到春夏時節(jié),北京一帶豌豆黃最為應季,淺黃的色澤、細膩的口感,放進嘴中輕輕一抿便把香甜化至各個角落。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在北海歇涼時嘗到豌豆黃的滋味,當即讓販賣豌豆黃的小販入宮,專門制作這道美味小點。
| 驢打滾

老北京和天津衛(wèi)的傳統(tǒng)小點,姿態(tài)跟名字同樣敦實可愛,軟糯香甜的江米制皮成卷,薄薄滾上一層黃豆粉,內(nèi)餡兒裹著紅豆泥甜得矜持,間或吃到幾口豆衣,細細嚼著盡是滿口的香甜。
華東
江浙滬一帶自古便是富庶之地,這里萬商云集、人文薈萃,既有達官貴族,也有文人士紳,數(shù)百年的熏陶之下,也造就了一方懂吃的當?shù)厝?。江浙滬的傳統(tǒng)點心如同這里溫柔細膩的姑娘,造型上一定是精致的,做工技藝也要足夠細膩。點心送進口里,味道和外表一樣柔和,滋味清甜,余味悠長,好像耳邊回響著姑娘的吳儂細語。

蘇式酥皮點心
| 定勝糕

定勝糕
蘇杭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點心之一,由粳米粉和糯米粉制成。相傳古時考狀元前人們會以定勝糕送行,表達金榜題名之意,也有鼓舞出征將士的說法。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上海人習慣在喬遷時送出一份定勝糕,取其“定升“之意。
| 海棠糕

海棠糕
作為點心界里的老一輩,海棠糕的滋味大多停留在上一代人的記憶里。粉皮裹著天然清香的豆沙餡,在特質(zhì)模具里烘烤出海棠花的形態(tài)。最美的滋味只有在糕點熱氣撲面時感受,瓜子烘得香,混雜著砂糖醬溫熱的甜美滋味,每一口都回味無窮。
毗鄰江浙滬的安徽,對于吃甜也頗為考究。同樣有著精巧細致的外形,以香酥的酥點居多。除了講究的口味和外觀,在這里買點心光是看著名錄就是一種享受:發(fā)喜馃、寸金糖、龍須酥……每道點心的名字無不是朗朗上口,帶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吃掉一口甜蜜。

寸金糖
| 龍須酥

龍須酥
顧名思義,龍須酥最大的特點便是外層千百條潔白纖細的銀絲,形如龍須一般層層疊疊,團出一份精巧的宮廷美點,是安徽安慶市的特色甜食。奇妙造型的背后,需要點心師傅耐心地運用七道工序拉絲制成。龍須酥外表銀絲酥脆,內(nèi)里卻又綿軟清甜,吃時免不了惹得一嘴細渣,卻饒有趣味。
華中、西南
湖北、湖南、四川一帶的甜點和當?shù)仫L土人情一樣夾帶著幾許江湖氣,紅糖、糯米等原料常常成為甜品里的主角,比如軟糯紅亮的糖油粑粑、清甜適口的米酒湯圓、紅糖冰粉等便是大眾鐘愛的草根點心。

糖油粑粑
| 冰粉

冰粉
冰粉是一道著名的漢族小吃,用天然的冰粉籽搓出晶瑩剔透的凍糕,本身并無特別風味,但只需一小勺點睛的紅糖水,便瞬間成了夏日里最具人氣的解暑利器。
云貴一帶喜食糯米、豆粉等食材,當?shù)氐奶鹌芬捕嘁云錇橹髁希由蟽傻厣揭笆巢膶映霾桓F,點心的風味也帶著地方的鮮明特色,云南鮮花餅、貴州碗兒糕等都是當?shù)亟?jīng)典的點心。

碗兒糕
| 鮮花餅

鮮花餅
守著中國著名的春城,以花入饌是云南最擅長的廚房技藝,制作點心亦如是。每逢中秋時節(jié),一枚花香繞鼻的酥皮鮮花餅總能在月餅大軍中“殺出重圍”,成為人氣之選。清晨摘下沾著露氣的玫瑰花瓣,以蜜糖封存美艷色澤和迷人香氣,酥餅送進嘴中還能嚼出花瓣細密的纖維,一口便飛進云南的山間。
華南
沿著地圖向南移,走到廣東、香港、海南等沿海地帶。在這片溫暖的區(qū)域生活,總盼著些清涼解暑的美味拯救自己的味蕾。雖然氣候較熱,但一年四季都有可口多汁的水果,點心自然就地取材,偏愛以水果為主料,諸如清補涼湯水類的甜品也更受大眾喜愛。尤其在盛夏時節(jié)一口喝下,冰冰涼涼,既暢快又降溫。

甜味豆花
| 清補涼

清補涼
海南盛產(chǎn)椰子,清補涼便是在新鮮的椰汁中加入紅豆、綠豆、薏米、葡萄干、西瓜、椰絲、西米、空心粉等一系列食材,按照個人口味拌出一碗豐富清涼的天然甜水,高溫之下簡直能“救命”。
至于閩南一帶,除了水果和甜湯,還鐘愛紅豆、綠豆、仙草等特色食材,比如奇思妙想之下以地瓜制成的芋圓便是當?shù)氐慕?jīng)典甜品。

芋圓
| 燒仙草

燒仙草
清熱解毒的仙草是福建人的夏日寵兒,搭配上芋圓、花生、蜜豆、鳳梨的燒仙草,冰冰涼涼的青草凍,或是超市罐裝的仙草蜜都讓夏季百般幸福。
距離香港不遠處的澳門,因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鐘愛雞蛋、牛奶做出的甜品。同時結合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點心絕非花哨的櫥窗展示品,反而帶著歲月沉淀的痕跡,是樸實外表下的實在味道。

葡式蛋撻
| 葡式蛋撻
在澳門最著名的甜點絕對是葡式蛋撻,1989年由英國人安德魯從葡萄牙漂洋過海引進澳門,就此生根發(fā)芽,并依照中國人的口味減少糖量,成就了澳門最招牌的甜品。
西北
擁有一片廣闊草原的新疆、青海和甘肅,草美羊肥,是國內(nèi)優(yōu)質(zhì)奶源產(chǎn)地。生活在這片天地的游牧民族為了做出可以長期存放、及時補充能量的食物,將糧食和奶制品加工成便攜的點心,也不乏甜醅等特色美味。

| 甜醅子

甜醅子
所謂甜醅子,是將莜麥或青稞蒸熟后,加上酒曲釀造而成,吃前加些涼水兌出一碗湯,好一碗醉人的本土甜品。甜醅子在蘭州大街小巷均可尋見,是當?shù)匾坏乐奶鹗承〕浴?/P>
版權聲明
本文由鳳凰網(wǎng)旅游原創(chuàng)發(fā)布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